当前位置:建材网首页 > 建筑工程> 规划设计> 武汉城建“三重”并举 筑牢发展新底盘
 
武汉城建“三重”并举 筑牢发展新底盘
发布时间:2017/9/13 点击次数:3751次

  武汉历史上每一次转折性发展,都与国家战略密不可分。

  1953年,年轻的新中国播下充满希望的第一个“五年计划”,武钢、武重、武锅、武船等一批武字头企业迅速崛起。那些年,重工业是大武汉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脊梁。

  今天,40多项国家战略与改革试点,在武汉叠加:

  长江经济带、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、湖北自由贸易区武汉片区、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……

  这一次,大武汉能否再次把握住历史机遇?

  夏末初秋,漫步东湖绿道,听碧波拍岸、草木拔节;穿梭中山大道,忆汉腔汉味、百年弄堂。

  从机场T3到航运中心,从外环东扩到四环绕城,城市建设的“筋骨脊梁”,每天不一样。

  治堵、治霾、治水,顺的是民意;经济建设不忘养老服务,从的是民心。

  过去两年,武汉围绕重大产业、重大城建项目和重要民生工作,走上了一条“三重”并举的发展之路。

  产业转型,国家战略下的武汉作为

  集成电路与显示屏,新时期的国之重器。

  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进口国,存储器关系国家信息安全。然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,我国都没有摆脱“缺芯少屏”的格局。

  承担国家战略,武汉抢占存储器产业制高点。

  2016年12月30日,总投资1600亿元的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,在东湖高新区动工建设。明年底建成投产后,将月产晶圆硅片10万片、约8.5亿颗三维闪存芯片,广泛应用于手机、U盘、电脑、服务器等电子设备。

  这是我省建国以来最大单体投资高科技项目,也标志着中国集成电路存储芯片产业,在规模化发展上实现突破。

  存储芯片之外,多条显示面板生产线,也在东湖高新区和临空港经济开发区上马。

  发展智能终端产业,武汉不能只做组装基地,还必须掌握核心技术,完善显示产业链。今年6月,我国中小尺寸“面板大王”武汉华星光电,在光谷正式动建第6代LTPS-AMOLED柔性显示面板生产线。这条总投资350亿元的生产线,主攻高分辨率柔性可折叠式智能手机显示面板的研发制造,是国内首条折叠显示屏生产线。达产后,年均销售额预计将超过百亿元。

  TCL集团董事长兼CEO、华星光电董事长李东生表示,项目建成投产后,将在光谷形成“芯片—显示—智能终端”全产业链,打造一个万亿级的产业集群。

  另一艘百亿级显示面板“航母”——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,也已点亮第6代LTPS-AMOLED生产线,并将于年内投产。

  8月,京东方科技集团与武汉市政府、湖北省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签署投资框架协议,在临空港(东西湖)开发区打造10.5代TFT-LCD生产线,生产65英寸以上大尺寸液晶面板。460亿元投资总额,再次刷新武汉显示面板项目单笔投资之最。

  至此,国内显示面板“三巨头”,全部在汉集结。李东生不无感慨:“在一座城市建3条最先进显示面板生产线,武汉是唯一一个。”

  武汉是一个老工业基地。直至“十一五”末期,钢铁、石化、机械制造等传统制造业,仍是武汉主要的产业结构。2011年,电子信息、汽车及装备制造、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,投资比重仅占37.7%。而去年,这一比重快速跃升至63.6%。

  国家存储器基地、国家航天产业基地、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地、国家网络安全基地,近两年,四大国家级新基地建设在武汉次第展开,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重要新底盘。

  “武汉产业结构正悄然生变。”武汉市经信委负责人介绍,武汉完成了“老工业”向“新工业”的转身。

  今年1-7月,工业投资较去年同期增长8.4%。按照经济规律,几年后城市工业榜单将重新排位,“第一方阵”武汉志在必得。

  大城跨越,建设曲中的武汉模样

  从天空俯瞰,光谷广场综合体圆盘区酷似盛开的花朵。

  8月25日,随着最后一块混凝土顶板浇筑完毕,“光谷之花”主体结构顺利封顶。

  这是国内最大的地下市政综合体。工程主体为直径200米的“大圆盘”,总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,相当于20多个标准足球场;最大开挖深度34米,好比在地下挖了11层高楼;工程土方开挖量180万立方米,相当于20个普通地铁站开挖量。

  光谷广场综合体2014年底开工,预计2018年底建成投用,总投资约22亿元。它集轨道交通、市政工程、地下公共空间于一体,2号线南延线、9号线、11号线3条地铁,鲁磨路隧道、珞喻路隧道2条市政隧道,以及1条非机动车地下过街环道在此交会穿过。

  最近几年,武汉快马加鞭,城建投资逐年攀升:2014年1516亿元,2015年1798亿元,2016年2009亿元……今年,这一数字将达到创历史的2362亿元!

  巨量资金,投向了哪里?

  放眼武汉三镇,蓝色围挡内,百余项重点工程正加快推进。

  地下,14条地铁同步在建。

  根据计划,今年底将再通两条地铁——8号线一期和阳逻线。届时,武汉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从181公里增至232公里,相当于香港、巴黎现有水平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将以每年至少通两条地铁的速度,演绎“每天不一样”。至2020年,地铁运营里程将达到401公里,赶超英国伦敦。

  地上,快速路网基本形成。

  雄楚大街高架继续向三环线延伸,汉江大道部分路段冲刺通车,江北快速路、光谷大道延长线加快推进,两湖隧道、南湖通道即将开工。“五环十八射”快速路网,正从蓝图变为现实——在原有基础上,完善一环、建成二环、提升三环、建设四环、东扩外环,放射线道路建成过半;背街小巷,百余条微循环道路同时开建,打通“断头路”,畅通“大循环”,加快形成环射成网、循环连通的“快干支微”路网格局。

  水面,座座大桥巍然屹立。

  沌口长江大桥已胜利合龙,预计年底通车;青山长江大桥、杨泗港长江大桥雏形初现;又一条跨汉江通道——江汉七桥,开工在即。

  随着鹦鹉洲长江大桥、江汉六桥、中法友谊大桥、四环线汉江特大桥建成通车,武汉拥有长江大桥8座、汉江大桥11座,既联通三镇,又衔接城郊。

  城建理念,悄然变化。

  2015年以来,武汉城市建设本着“让城市安静下来”的理念,更加注重城市品质,追求市民对建设过程和结果双满意,最大限度减少建设过程对群众生活的影响。

  去年9月,东湖南岸,武汉大学一幢88.3米高的教学楼在爆破声中拆除,珞珈山优美的自然山际线得以恢复。

  长江两岸,400多块楼顶广告全部拆除,简约、优美的城市天际线,重映眼帘。“传世之作”东湖绿道,按世界级标准打造,入围联合国人居署示范项目。碧波之上,28.7公里绿丝带禁止机动车通行,开启人们神往已久的慢生活。

  与绿色同步复活的,还有城市的根脉与记忆。

  去年底,百年老街中山大道华丽回归,沿街老建筑“整旧如旧”。汉正街等16个历史文化街区,依次启动修复改造。老里弄、老建筑、老牌坊,甚至汉味叫卖声,陆续回归。

  心系民生,事关获得感的武汉实践

  上学、看病、养老,治霾、治水、治堵……民生问题的治理,勇破藩篱“敢为天下先”,条条新政都事关市民“获得感”,是改革的“试金石”,发展的“稳定器”。

  近日,硚口区汉水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黄莹巡检她的签约病人,发现仁寿社区358号73岁的周师傅餐后血糖偏高,赶紧给他调整胰岛素。周师傅说:“家庭医生是我的‘健康总管’”。

  今年以来,武汉推出居家养老医疗卫生签约服务。中心城区65周岁以上居家老人,可获得家庭医生团队基本医疗服务、转诊服务和预约上门服务。

  重点推进“互联网+居家养老”“社区为老服务”“医养结合机构养老”等养老服务模式,服务不同老年人群体。一个立体式、多层次、可持续养老服务网络正在快速建成。

  今年秋季开学,全市幼儿入园、小学入学双双破10万。武汉新建投用中小学10所、扩建3所,新增1.2万个学位,缓解部分地区入学入园矛盾。

  踩准社会痛点,连续出台政策组合拳,调整优质教育“供需关系”。在“单校划片”基础上尝试“双校划片”,努力降低社会非必须“择校”。

  破解“看病难”、“看病贵”,提升医疗服务水平,武汉走在全国前列。同济医院血液科主任周剑锋主持全国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研究,解锁血癌密码。

  新医改背景下,“看得起病”是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。武汉去年底启动市属公立医院改革,全面取消药品加成,今年首次出现住院均次费用下降,初步实现了改革阶段性目标。

  治霾,创造性实施空气污染管控,空气质量明显提升。去年,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较上年增加45天,PM10、PM2.5大幅下降。今年8月,首次实现自2013年以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100%。

  治水,率先提出防洪水、排涝水、治污水、保供水“四水共治”。武昌“龙须沟”巡司河华丽变身正是“四水共治”的典范。

  江南泵站和巡司河第二出江通道去年9月底动工兴建,9个月时间即建成并具备应急排水能力。江南地区汛期排渍压力大大缓解,原来黑臭淤塞的巡司河水质有所好转,河岸初步形成市民亲水的湿地生态景观廊道。

  创新社会治理,推行智慧交通,破解城市交通拥堵。实行“行车停车双诱导、路内路外都方便”的智慧交通服务;通过互联网大数据,“把司机变交警,把交警变司机”。拥堵延时指数全国排位,从2014年的第6位下降到第12位。

  全力推动绿色出行。集齐了常规公交、无轨电车、地铁、城铁、轮渡、公共自行车(共享单车)、有轨电车和BRT快速公交等8种公共交通工具,将六成打算出行的私家车固定于小区里。全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已由2014年的55.1%提高至2016年的58.60%。受共享单车等利好因素影响,今年公交分担率有望突破60%,达到全国“公交都市”建设试点要求。

  众人眼中大武汉

  市民桑柠说:“在武汉呆10年了,早已深深的爱上了这座城!爱她的一切,无法自拔!”市民兰兰说:“武汉今非昔比了,腾飞吧武汉,希望你越来越好,武汉是我的家乡我的根!”

  企业家爱讲亲身感受。当代集团创始人艾路明说,今年来,武汉突出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主体。近期,在武汉本土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家当选市工商联主席,这些都给了民营企业家很大信心。当代集团在纽约、巴黎、伦敦都有投资,与当地企业家交流,大家对武汉的国际化有着共同感受。

  外来人员认同武汉崛起。长沙人玠羽说:“大武汉真的人才济济,我这个长沙人为之钦佩!”网友Mars说:“前段时间说科技成果没有有效转化,现在已经成立了一个新局。效率之高出乎意料,武汉的拼搏赶超势不可挡!武汉加油!”(蔡朝阳、李卫中、李墨、汪洋、梅涛)

  【记者手记】

百姓“获得感”城市发展终极目标

  千亿、百亿产业落户,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。

  机场、地铁、高架的纵横,让老百姓出门更加便利。

  治霾、治水、治堵,让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快速提高。

  近两年,武汉市既抓重大项目,又抓民生工作,为的是让老百姓的“获得感”多一点,再多一点。

  产业是就业的支撑,城市有产业、大学生有就业、人才有事业,安居乐业。

  城建是空间的脊梁,通过对城市人居环境的改造,让城市运行更具活力、更加高效。

  民生是发展的动力,民生连着民心,民心推动发展。城市变迁,百姓关注,人心所向。

  而“获得感”,是一种实实在在的“得到”。群众对城市发展的“获得感”,是希望通过重大产业、重大城建工程、重大民生项目的实施,让生活更为便捷、实惠、安全。

  城市发展,先要留人。留人关键,在于留心。当百姓心中的“获得感”满了,武汉也就成了一座“来了便不想离开”的城市。(海纳)

信息来源:湖北日报
分享到:
   城市发展规划,城市建设的相关信息   
·武汉城建“三重”并举 筑牢发展新底盘 (2017/9/13)
本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,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,并非出于本网故意,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会加以更正。
建筑工程  
建筑工程首页
招标信息
工程信息
工程案例
租赁信息
用工信息
建筑资讯
建筑论坛
北京加气混凝土销售处
北京加气混凝土销售处
北京加气混凝土销售处